萤火虫(英文:Firefly)又名夜光、景天、如熠燿、夜照、流萤、宵烛、耀夜等,属鞘翅目萤科,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荧光,故名为萤火虫。这种尾部能发光的昆虫,约有近2000种,我国较常见的有黑萤、姬红萤、窗胸萤等几种。
萤火虫的发光原理是: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在发光细胞中有两类化学物质,一类被称作萤光素(在萤火虫中的称为萤火虫萤光素(Firefly luciferin)),另一类被称为荧光素酶。
荧光素能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ATP,并与氧气发生反应,反应中产生激发态的氧化荧光素,当氧化荧光素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
扩展资料:
萤火虫的生物学特性
1、栖息环境:
萤火虫依其生活环境区分为陆栖和水栖两个大类,前者占大多数。陆栖萤火虫幼虫多栖于遮蔽度高,草本植被茂盛,相对湿度高地方,水栖萤火虫每一虫态都有不同的生态栖位;蛹期在水旁边度过。成虫则以雄虫及雌虫分为水上方开阔水域及水边的植物上,卵产于岸边。
2、活动时间
萤火虫成虫依种类不同,活动的时间也有差异,白天和夜晚各有日行性和夜行性的种类,夜间活动的种类出现的时间,由18点至清晨3点、4点都有。
一般说来,多数种类是在日落后开始活动,而且大多在晚上20点、21点停止活动。萤火虫幼虫在夜晚出现的时间大抵和成虫相仿,但它们却可以整夜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萤火虫
萤火虫是一种昆虫,其尾部能够发出闪烁的荧光,因此得名萤火虫。萤火虫属于鞘翅目萤科,主要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萤火虫的发光现象主要与它们的生物化学反应有关,萤火虫的体内含有一种叫做荧光素的物质,与氧气结合时会产生荧光。
萤火虫有着独特的生活史,通常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成虫萤火虫分为雌雄两种,雄虫通常会闪烁其腹部的荧光来吸引雌虫。萤火虫的幼虫则需要在水中生活,以小型水生生物为食。
萤火虫的发光现象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萤火虫可以作为指示生物,通过它们的数量和种类分布来评估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此外,萤火虫在生物控制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例如可以利用某些萤火虫的幼虫来控制水生害虫。
除了其独特的发光现象和生态价值,萤火虫在人类文化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萤火虫被广泛认为是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被诗人和作家用于创造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同时,由于其发光的特性,萤火虫也被用于制作闪烁的玩具和观赏用的昆虫笼等。
总的来说,萤火虫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生物,其发光现象是生物学、生态学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对象。
萤火虫又名夜光、景天、熠熠、夜照、流萤、宵烛、耀夜等,这些名字的意思都是说它会发光。实际上,它是一种小型甲虫,其尾部的最后两节具有发光器,在白天呈灰白色,在黑夜中能发出荧光,因此得名萤火虫。
自古以来关于萤火虫就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例如,相传我国晋朝时候有个青年叫车胤,他酷爱学习,但由于家贫,买不起蜡烛,晚上不能读书。于是他就捉了很多萤火虫,包在薄薄的布袋里,借着萤火虫的光刻苦学习,后来成为一位有大学问的人。
怀托摩萤火虫洞(Waitomo Cave),也称萤火虫洞、怀托摩洞,位于新西兰的怀卡托的怀托摩溶洞地区,因其地下溶洞现象而闻名。地面下石灰岩层构成了一系列庞大的溶洞系统,由各式的钟乳石和石笋以及萤火虫来点缀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