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调查区的遥感地质解译程度、地质复杂程度、要解决的基础地质问题,以及自然地理交通条件,笔者将调查区划分成4类遥感地质解译工作区。详见遥感地质解译分区图(图6-6)。
Ⅰ类工作区:指遥感地质解译程度良好,地质情况复杂,通行情况较好,是解决地质问题的重点地区,投入较多的野外实际工作量,以期在基础地质问题上有所突破。Ⅰ类工作区采用野外实际调查为主,遥感地质解译为辅的工作原则。
Ⅱ类工作区:指遥感地质解译程度良好,地质情况较复杂,通行情况一般,在解决重大地质问题上起辅助作用。此类工作区采用野外实际调查与遥感地质解译相结合的工作原则。
Ⅲ类工作区:指遥感地质解译程度良好,地质情况简单,无须投入较大工作量地区。此类工作区采用遥感地质解译为主,野外实际调查为辅的工作原则。
Ⅳ类工作区:指遥感地质解译程度中等,地质情况简单,通行困难的大范围高山、冰雪覆盖、第四系沉积物覆盖及湖泊沼泽分布区。此类工作区基本采用遥感地质解译,辅以少量野外实际调查的工作原则。
在Ⅰ类工作区以实测调查为主,遥感地质解译为辅,Ⅱ,Ⅲ类工作区以实测调查与遥感地质解译相结合的工作方法,Ⅳ类工作区以遥感地质解译为主,辅以少量实测工作量的方法。总之,笔者在填图工作之前首先对调查区进行全面的遥感地质解译,对影像地质特征不同的地质单元的岩石、地层、岩浆岩、构造等进行遥感地质解译,初步建立全区的遥感地质解译标志,填图过程中对这些在遥感地质解译过程中建立的岩石、地层、岩浆岩、构造等解译标志进行实地验证,并指导下一步的遥感地质解译工作,在不同工作区根据要解决的地质问题与工作区实际交通地理情况采用不同的遥感地质解译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