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节度使是不是与东汉三国时期的州牧的区别

2025-05-09 07:03:0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有区别。 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监察区,每个监察区,称州或部。中央派长官,称州刺史或牧。负责监察所属郡国。刺史的属官:别驾,治中。因为东汉战事多,刺史掌兵权。魏晋南北朝时,刺史有两套属官,行政的同上,军事分为:长史,司马,参军等。唐太宗时合并别驾为长史,治中为司马,不掌管军事。隋文帝统一后,废除郡制,只存州,县两级。唐代承袭隋制,或州或郡,州长官称刺史,郡长官称太守,隋唐的刺史与汉代不同,只掌管行政,权利小。 唐太宗时全国分为十道【玄宗时15道】,由中央派员,与汉代刺史略同,称为:巡察使,按察使,观察使,采访处治使。各边境设镇,长官称节度使,兼掌度支,营田,观察,总揽一方军,民,财,监察等职事。
满意请采纳

回答2:

节度使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唐睿宗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州牧 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每部设一刺史,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东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设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都等于割据政权。以后历代设都督、总管、节度使等,州牧之名即废。唐宋时惟京师或陪都地方最高长官以亲王充任者,尚称为“牧”,其他州牧之名均废。清代往往借作知州的别称,实际上远非东汉州牧之比了。 州牧可是说是一个国中之国,而节度使只是掌握军政大权,所以州牧要比节度使大

回答3:

有区别,节度使是单纯的武官, 州牧,有自主权,是当地的最好权利者,州牧可以是文武管

回答4:

唐朝的节度使最开始是武官的一种,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当然后来节度使也开始过问民政,结果到了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势力大大加强,到了独揽军政大权的地步。 东汉三国时期的州牧与西汉时只负责监督考察不同,已经是驻守一方,独揽军政的封疆大吏。比如刘焉刘虞等人,都是以州牧的身份成为地方军阀的。 所以我觉得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和东汉三国时期州牧在权力和职责上是差不多的,都是掌握一方军政大权,最后也都发展成了地方军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