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在东汉三国时期的旧称为“夷洲”。现在众所周知的“台湾”,这一名字是在明朝万历帝在位时期开始启用的。在开始使用这一名字之前,台湾先后经历过“岛夷”、“瀛州”、“夷洲”以及“流求”等名字。其中“岛夷”这个名字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对台湾的称呼,而“瀛州”这个名字则流行于秦朝时期。
在远古时期的时候大陆与台湾原本是一体的,后来因为地壳运动而发生分离。虽然发生分离,但是台湾却从始至终是中国的一部分。在夏商时期天下被划分为九州,其中一州名为扬州。这个扬州所指地域主要包括岭南一带以及长江流域,当时的台湾便归属于扬州。不过古籍中有关于台湾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出现于东汉三国时期,该古籍名为《临海水土志》。
这个时期的台湾尚且还不叫台湾,而是被称呼为“夷洲”。除了《临海水土志》这本古籍之外,同属于三国时期的《三国志》也曾有过“得夷洲数千人还”的相关记载。这一记载表明,早在三国时期大陆军队便曾踏足隔海相望的台湾。进入隋朝之后,大陆与台湾两地的交流日渐频繁,而这个时期台湾的名字也变更为了“流求”。“流求”这个名字一直使用至元朝,待明朝建立之后台湾的名称再一次发生变更。
进入明朝之后,民间百姓对台湾的称呼越发多样化,其中包括“鸡笼”、“北港”以及“台员”等称呼。而明廷官方对台湾的称呼则是“东番”,后在万历年间改为“台湾”。明末清初时期早前被荷兰殖民者占据的台湾被郑成功收复,而郑氏统治者对台湾的称呼则是“东都”、“东宁”。等到了康熙年间,台湾因归降于清廷而被再一次更名为“台湾”,之后这个名字便一直沿用至今。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地,只不过随着朝代发展名称有所变化,例如东汉时期叫“夷洲”;唐、宋元朝时名为“琉球”,后改名台湾。无论名字如何变化,台湾始终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在东汉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作夷州。东吴在扩充军对时候,曾经要在宜夷州征兵,也就是现在的台湾省。
并且在宋元时期,台湾也被划分为福建省管辖地区。所以台湾省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我国另一本古代地理著作《禹页》中讲到扬州时提到"岛夷卉服"(东南海岛上居住着穿麻制衣服的岛夷)。说明,远古时代,祖先们就对海上的岛和人有一定认识。《史记》中也曾提到,战国时就有人出海寻找仙山,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派人出海,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寻找不老之药,并在日本定居。到了汉代,台湾被称为"夷洲"。三国时仍称夷洲
很多城市在古代和现代名字是不一样的 ,东汉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夷洲。